关于汽车油耗,为什么有些人说工信部报的德系日系比较准?而国产车报的和实际相差很大呢?
工信部油耗基本上都是以实验室测算油耗也就是理论为依据,而汽车油耗和所使用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总成有极大关系,日系、德系在技术上已经很成熟,所以理论油耗与实际油耗相差不大,国产车因为技术上的原因造成理论油耗与实际油耗相差太多
为什么汽车的实际油耗比工信部油耗要高?
1.工信部的汽车油耗测试标准是从欧洲引进的,按照流程一步步测试的,比如说在测试路面匀速行驶多久多少距离,加速多久,刹车多久,怠速多久等等。和实际路况行驶差别很大,从实际驾驶来看,客户感受差别大。
2.从车场来讲,想通过这个标准,那肯定是各种操作了,比如说***用各种纯技术类措施,去掉后视镜减少风阻。***用更好的润滑油,把车预热到最好的状态等等。当然了,其他暗箱操作,估计也不少,因此各家车厂的实际油耗又和工信部的不一样,这就尴尬了。

本来工信部就和实际不太一样,如果各家车厂按照工信部的标准来,最起码工信部的油耗标准参考价值还是蛮大的,然而呢,各家车厂大显神威,让这个不切实际的标准都有点靠不住了,因此很多车主就不认可了,但是呢,最起码这个标准还是蛮权威的,不会太离谱,也是国家规定的硬性指标,因此又必须***用啦。
在燃油车上面有个工信部油耗,在新能源车上面有个工况续航里程,虽然这二者代表的意思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不准。
可以说,大部分的人是开不到工信部油耗上面的指标的。为什么自己开车总比官方油耗高?最重要的一点是工信部油耗的测试方法跟车主日常驾驶情况完全不一样,这就导致了工信部油耗偏低,车主驾驶油耗偏高。
工信部油耗的测量办法是有详细的规定的:
工信部油耗测试一次需1180秒(还不到20分钟),由四个市区工况小循环和一个郊区工况组成,其中市区工况共780秒,占整个测试时长的约2/3,最高时速50公里,平均时速19公里,怠速行驶时间较长;郊区工况400秒,占整个测试时长的约1/3,最高时速120公里,平均时速大于60公里,等速行驶时间较长。而综合油耗则是用市区、市郊的总排放量,除以“总里程”,计算出相应的燃料消耗值。
这种油耗测试方法虽然尽可能的模拟了多种驾驶情况,有高速有郊区还有市区拥堵路况,但是在实际的驾驶中,影响油耗的情况会更加复杂,基本上真实车主驾驶的综合油耗都比工信部油耗高。
造成正常驾驶比工信部油耗高最重要的点就是驾驶路况。从我日常驾驶情况来看,跑高速是最省油的,1.5T的六速手动挡可以做到0.43元一公里。然后是跑国道跟郊区,城市快速路等交通畅通的路口,这种情况下油耗也很低,可以跑到0.5元一公里以内,最费油的自然是跑市区,频繁的低速行驶,起步停车,抢位置猛加油门,油耗蹭蹭蹭的往上涨,油耗至少到了0.7元一公里。
对于大部分车主来说,经常跑高速路况是很少很少的,大部分人都是郊区市区混着跑,再加上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的车辆都集中在了城市,对于城市通勤来说,油耗就更高了。
拿我那宝骏560来说,工信部油耗为6.8L/100km,但是我开了四年车自问综合油耗是跑不到的,只有偶尔下坡的时候小计里程油耗可以比工信部油耗低。而从众测油耗来看,最低的油耗也没有低过工信部油耗,最高的就没边了。
国内所选用的测试方式是NEDC方法,全名翻译过来是欧洲驾驶循环法。
怎么测的呢?选一辆过了磨合期但里程不超过1.5万公里的车,经过4次的城市模拟,1次的市郊模拟得出综合油耗。
但事实上在测试中是没办法完全模拟真实用车环境下的样子,比如堵车、车内负载、气温、路面状况等等。
不过将工信部油耗作为参考,自己再加个2-3L,基本上就是这车真实的油耗数据了。
电动车的里程比工信部还低很多呢!低30%正常!甚至直接趴窝
去看看有充电桩高速服务区,每个加油站有多少个加油枪?每小时能给多少辆汽油车加满油?再看看充电桩数量!多的8个,再看看有多少油车占位的,不能用的,坏的,本来就少,还不多建设!
一次来20辆要充电的新能源车,而且每辆车都要从10%充电到80%,这就要排队至少2~3个小时!
所有电动车的官方里程,冬天直接里程打4折,东北地区直接开不动了,夏天打7折,这才是实际情况,除非国家对新能源车的测试里程不是60公里速度,是120公里速度,全程空调暖风,这样的测试结果再写出来。
充电难上天,充电桩成功率不超过15%,低的吓人,排队充电要做好过夜的准备。
卖二手车,不到1万公里。只有补贴前价格的15%,补贴后价格的30%。
因为车辆的实际油耗会因为各种外界因素而变化,即便同一辆车,在不同驾驶风格、不同海拔、不同气温、不同负载等很多情况下,油耗都不会一样。而工信部给出的油耗,是发动机在台架试验上测得的,这种试验就是一个有诸多限定条件的,相对恒定的环境,在这种恒定条件下测得的数据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着发动机在理想状态下运转的最佳油耗表现。虽然这个数值在实际使用中是没有可能达到的,但是它也能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可以用于对比其他排量、其他品牌车型的油耗水平。
工信部综合油耗什么意思?
工信部综合油耗是指平均的市区油耗和平均的市郊油耗。
油耗测试的方式可以说是非常多的,但归纳起来应该是分成两类的,一类是直接测量,另外一类则是间接测量。工信部会对车辆的油耗进行测量,一般是会***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每一辆车都会有综合油耗。此外,工信部是属于***部门的,主要是负责一些产品信息的调查。一般情况下,工信部的油耗测试是选择***用2000年所颁布的欧洲循环驾驶法,而在欧洲循环驾驶法中,一般会认定市区占30%,市郊占70%。
工信部油耗是如何测算的?有实际参考价值吗?
完全没有实际参考价值,除非你像工信部那个测试工况一样地跑。
我国工信部现行的油耗测试工况源于欧盟20世纪70年代定型的NEDC工况,包括4个市区循环和一个市郊(高速)循环,全程不开空调。(如下图)驾驶方式以匀速、怠速、缓加速准稳态行驶为主,过于乌托邦,严重脱离国内复杂的实际用车环境。(如下图,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车速)
美国EPA现行的油耗测试也是市区和高速两大主要工况,但它的加速更猛、匀速更少、走走停停更频繁,以瞬态工况居多,而且还加入了低温冷启动(零下6.7摄氏度)、夏天开空调(35摄氏度)、激烈驾驶(最高时速129km/h,最大加速度接近0.4g)三个补充工况。更接近真实驾驶环境
EPA市区工况
EPA高速工况
干货:我们奥迪品牌为例(因为奥迪大部分车型在全球都是一样的动力总成),看看两种不同标准测出来的油耗差异有多大吧。
还有一点很重要,综合油耗是市区油耗与高速油耗按照里程进行加权平均算出的结果,哪个工况里程长,综合油耗数值就更接近哪个工况。大多数人实际驾驶的市区和高速里程比大概是七三开,而工信部市区和高速的测试里程之比为36.3:63.7,几乎倒挂,所以算出来的综合油耗数值更接近郊区油耗,这就进一步加大了误差。比方说一辆车市区10个油,高速5个油,你按市区:高速=7:3开,综合油耗是10×0.7+5×0.3=8.5L/100km,而工信部综合油耗则是10×0.363+5×0.637=6.85L/100km,比实际低了20%,怎么可能有参考价值。
我已经自认为很省油了,靠着尽量错峰+避开堵点的出行习惯,220马力2.0T的蔚揽在我手里单箱油耗从不超过百公里9升,4.2万公里下来总平均油耗百公里7.77升,在小熊油耗软件里155位同款车友中排在第18位,就连第一名油耗百公里6.75升,都没拼不过百公里6.6升的工信部综合油耗。不往多了说,只要正常驾驶(不刻意省油)能连续两箱油跑赢工信部综合油耗的,就算是神乎其技的操作了。
根据中国汽车保有量数据分析在我国大部分车型还是以普通家用车为主,因此油耗是大多数车主所密切关注的重要指标,当然对于一些少数开豪车的富豪油耗就显得没有多大意义。工信部油耗与实际油耗不符的原因十分复杂,这与工信部所模拟的环境、测试方式、以及个人的 驾驶习惯、实际路面状况等等因素有关,虽不准但是其中也蕴含重要价值。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汽车油耗测试的方式。我国所选用的测试方式是NEDC方法,中文叫做欧洲驾驶循环法,先是选择一辆里程为3000-15000的车辆然后进行市区工况和市郊工况两部分的模拟,而且是在台架上进行模拟。市区工况是4个195S的小循环单元组成最高车速50KM/h,市郊工况是400S最高车速120KM/h其中包括了怠速、启动、加速、减速、停车等等几个阶段,由于测试工况与实际工况出现巨大差别,所以油耗自然达不到实际水平。简单来说车辆基本是像在高速巡航一样,也没有把气温、风速等环境因素考虑进去。
另外一个不准的原因是工信部综合油耗虽然模拟了多种情况,但在实际驾驶时,情况会更为复杂,所以油耗一定会有差异。此外,油耗和每个人的驾驶习惯、日常行驶路线也有关系,就好比有的人喜欢猛踩油门,急踩刹车,有的人每天都走砂石路、坡道,有的人每天上班堵车要堵1小时等等。
油耗虽然不准但是也不是没有一点用处。对于车企来说大家测试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根据2014年工信部发布了一个《关于加强乘用车企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通知》(征求意见稿)讲乘用车油耗超标的车企要停止新品公告申报、停止跨类生产、扩大产能审批的处罚措施,这些的参考依据都是按照工信部油耗来的。
除此之外,工信部油耗对于个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每辆车子都是一样的标准测试出来的对于消费者而言至少进行油耗上面的比较,例如亚洲龙2019款2.0L 尊享版的油耗是7.8 而19款手动大众朗逸1.5L的油耗是5.7,虽然两者的油耗不一定是相差2.1但是我们能够清楚知道哪一台车能够更加省油
据我所知,工信部油耗是在实验室里,模拟实际使用状态与环境,让发动机运转大约20分钟,包含着加速、减速、怠速等工况,其中13分钟高车速,模拟郊外;将近7分钟低车速,模拟市区。根据碳排放计算出市区油耗与市郊油耗,这两个数字按3:7的比例,得出综合油耗。
上述内容是2013年,我所在的拆车坊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合作时,他们那边参与过工信部油耗标准制定工作的老师告诉我的。
有人认为,你永远也跑不出工信部的油耗成绩。
我的观点是,任何测试都必须首先建立测试标准,如果没有标准,随心所欲,那么测试结果也就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比如,许多汽车网站都热衷于测试加速、刹车等性能测试,据我观察,绝大多数测试都没能做到统一测试标准,有一次,在某场地见到某汽车媒体正在测试一款车的刹车,我随口问了一句,校对胎压了吗?
人家说:没有。
您连胎压都不校对,还测什么刹车呀。
我在某汽车实验场,简单参与过一段时间的测试,比如加速与制动,除了胎压,还有配重等诸多项目,就连天气都在考虑范围之内。记得有一天春天,持续刮风,风力超过了规定值,测试便停顿下来,等待风力减弱。
所以,尽管工信部的油耗与许多人的实际使用不太吻合,但它毕竟是在统一前提之下,得出的测试结果,还是具备参考意义的。